老實說,威尼斯給我的第一印象不太好。窄小,潮濕,又算不上乾淨的街道。她又僅是我們拜訪的第二座城市,對於這個以扒手出名的旅遊大國,心態上仍相當提防。走在路上只覺得緊張。我看不到任何人口中威尼斯的美。
在B&B check-in時,女主人除了旅遊資訊外,還告訴我們漲潮時間。叮嚀我們晚上別太晚回來,要不然會有些麻煩。最初我不知道她說什麼。High tide這個字我學過,但還真的是第一次從耳朵聽到。即使確認了她說的是海水漲潮的那個High tide,仍然不懂這話是什麼意思。漲潮?我從台灣來,我家旁邊還就是港口,什麼叫漲潮我很清楚。漲潮會怎樣嗎?我又不是來打漁的。
第二天,在房間裡吃早餐時聽見外頭一直有水聲,心情不太愉快,外頭在下雨,要怎麼出去玩呢?
忍不住推開窗戶向外望,哪有在下雨?水聲從街道上傳來。只見往來行人穿著雨鞋在漫著水的街道上步行。看得下巴都要掉下來了。昨天晚上是下了多大的雨讓這裡積水積成這副德行?同時又煩惱著待會到底還能不能出門。
不過,二十分鐘後,再看一次窗外,街道上的水竟已完全退去,也就開心地出門散步。
我開心,但居民可能還無法這麼早開心。只見街道兩旁的店家都在清理地面因漲潮而淹上樓地板的積水。如果每天都要遭受洪水襲擊,還真不知道這生意要怎麼做下去。
接近聖馬可廣場,原本就窄小的街道中央擺放了一排高約50公分的小平台。昨天下午就看見它們被堆放在廣場上,我還在推測他們的功用,猜想也許是路邊市集用來擺放商品的小桌子。但是這個推測大錯特錯。
整個廣場以及鄰近區域都泡在水中。數十個小平台接在一起,就成了臨時的高架通道,遊客得以行走於其上。我才知道為什麼漲潮時間那麼重要。
聖馬可教堂的入口也積水30公分深。牆面底處的浮雕隨著水波盪漾。不知道這些梁柱本身作何感想,一個何等神聖的存在,為何今日會是這種光景。
這就是威尼斯,那個馬可波羅不願講述給大汗聽的,他不願失去的城市。只是,馬可波羅再怎麼小心,也只能保護他記憶中的威尼斯;物質世界的這座城市,卻一點一滴在傾圮。
義大利當局對此想力挽狂瀾,耗資四十多億歐元,啟動了一個大規模的自然改造工程:"摩西計畫"。此計畫將建立數十座活動水閘門,在高潮時閘門將會升起,阻擋亞得里亞海的海潮入侵。當局號稱摩西計畫可以讓威尼斯多撐一百年,但百年之後呢?又砸下另一個四十億再買一個世紀?每年用四百萬歐元換一個城市的存在是否值得,是否有意義?相信許多人都會在心裡質疑,但沒有人敢公然反對。保存威尼斯這個所謂的"人類文化遺產"是張不能動的神主牌:這座城市一定要救,不計任何代價,不論任何犧牲,不存在第二種可能性。
威尼斯的居民是悲哀的,為了一個該被廢棄的城市,他們妥協地活著,活在被海水浸泡的泛黃書頁裡。
整座城沉入水底,也許是威尼斯最完美的結局。傳奇的城,就該唯美地死去。這個水上都市會成為不朽的傳說,以最美的形象存留於人們的想像之中。一百年,一千年,時間將潤飾她的光澤,水底的威尼斯仍然是當初那個繁華,浪漫的水都。
留言列表